凿户牖(yǒu),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人生不能一直想有,一定要有无 老子一直在讲有和无的关系,用了两个器具来向我们展示空的作用,来说明这个世界上无的重要性,有和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道德经第11章) 利和用有什么区别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这句话是接前文的三个比喻来说的,前文老子用三个器物打比方,说万物有有就有无,大家不要只盯着有,无...
五色令人目盲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看见再美的颜色,也不能连黑白都分不清了 前文老子一直在讲要去掉欲望,本章老子进一步讲怎么去掉欲望。什么是盲?古人认为,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黑白是最基本的颜色,如果您连黑白都看不清楚了,那您的眼睛基本上就...
五音令人耳聋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一味追求美好,就无法忍受不美好了 五音令人耳聋是个奇怪的说法,跟五色令人目盲是一样的。为什么老子说五音能令人耳聋呢? 什么是五音?中国古代把音分为五个音阶,即宫、商、角(ju&eac...
五味令人口爽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过于追求五味的极致,身体就会受到伤害 前文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下面老子又告诉大家五味令人口爽。这句话跟前边不一样了,前边说的五色让人眼睛不行了,五音让人耳朵不行了,而这五味却能让人口爽&mdas...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做了违反规则的事,心里应该无比内疚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句话,老子讲的是打猎。过去的贵族每年都在一定的时候去打猎。在古时候,打猎可以锻炼身体,当然也是一种享受、乐事。但老子说打猎不是什么好事,会让您的心发狂。其实,老子...
难得之货令人之行妨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为什么最终取得天下的是刘邦, 而不是早期更厉害的项羽 老子接着讲难得之货令人之行妨。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难以获得的宝贝会让人的行为受到阻碍,会让人的行动受到影响。我们做事常常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使命等,...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不要为了欲望,要为了健康而活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这是帛书乙本的说法。通行本里是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般大家...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别把宠当回事,宠和辱没那么大差别 老子说:宠辱若惊。有人感觉奇怪,不是常说宠辱不惊吗?其实这里的&ldquo...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恰恰能成就您 在宠辱若惊之后,老子接着讲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就是觉得大的忧患很宝贵,要像对待身体那样去对待它。 ...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要把对身体的态度放到管理天下上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的身可以解释成大患,贵为身就是把身体这种大的忧患当作宝贵的东西。于是放在的意思,于为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出自道德经第14章)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道德经》的行文有个特点,老子在讲了大段人世间的事以后,会突然提一下天之道,然后再讲大...
一者,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得道之人,就像冬天过结冰的河面那样谨慎处世 前面讲的是天之道,大家说天之...
犹呵其若畏四邻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悟道的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 犹呵其若畏四邻。上一节讲了,犹和豫的本意是一种猴和象的行为状态,说明悟道之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而这句话是说,悟道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好像怕四周的邻居一样。大家看见...
严呵其若客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严呵其若客。这是帛书乙本的写法。通行本是俨。在古代,严有紧急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敬。一般大家会把严当成威严,把这句话解释为像去做客一样严肃认真。其实严在这里是敬的意思。老子这句话...
涣呵其若凌释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悟道以后,心里就不纠结郁闷了 涣呵其若凌释。涣字当流散、离开讲,是水流着流着散开了的样子;凌是积累起来的冰,即厚冰、大冰块;释是化开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悟道的人的状态像冰化开一样。...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在意好坏、上下、前后、多少的人, 其实没活明白 老子接着描述悟道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品性。 沌呵其若朴是帛书乙本中的写法。通行本写的是敦兮...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事情的真相未必是您想的那样 旷呵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啊,它宽阔,像山谷一样,有一种中空的状态。(这句话在帛书乙本中是有的,但是郭店楚简里没有,我怀疑这句话是后人在写批注时加上的。)...
安以动之徐生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照良知去做事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大家都解释成有道的人,浑浊了就让你清静下来,安静以后再让你动起来。这是把这些看成孤立的动作,实际上它们跟前面的混沌是连在一起的。 沌呵其若...
保此道不欲盈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追求盈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 保此道不欲盈。这句话是说,一直按照道去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到最满。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为什么悟道之人会不想满呢? 什么...
夫唯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越从容,才可能做得越好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中的蔽是破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人悟道了,所以就没有大成,没有那种圆满无缺的状态。 有人问,难...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道德经第16章) 尽量清空自己,保持安静的、纯粹的状态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是在讲怎么能够达到悟道的过程。老子说,首先要尽量清空自己,使自己清虚到极点。极&rdq...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妄作,凶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不要想永远的事,最后都会归根 通行本中的各复归...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公平是领导者的重要素质之一 老子在这一节告诉大家,我们要知道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么往复发展的,这是它的常态,明白这个道理,您就是活得明白的人,否则您就会妄作,妄作的人就一定会凶。 知常...
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讲,如果您明白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又回到无的来回往复的状态,您的心胸就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您才能做到真正...
太上,下知有之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本章讲的是管理的内容,老子在文中把管理者分成四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第一个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意思是最高一层管理境界的人,其实他下面的被管理者就只知道有这个人而已。被管理者和...
其次,亲誉之(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的第二个境界是其次,亲誉之,这种境界比最高境界要低一点儿,这种境界的领导者,他下面的人亲近他、尊敬他、称赞他,老子说这种状态是第二等的境界。大家一听可能就晕了:不对啊,我们说这领导可亲可敬,是我们的榜样,这不是说领导好吗?怎么在老子这儿...
其次,畏之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的第三种管理境界是其次,畏之。这个境界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特别害怕他、畏惧他,在他的压力下去工作。 这种管理者很常见,往往特别威严,他一进办公室,所有员工都鸦雀无声,不敢看他,这种领导靠着对赏罚的掌握去推进公司的发展。
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最低的境界是其下,侮之。各版本略有不同,现在的通行本都讲是其次,侮之,郭店楚简说是其即,侮之,我们以帛书本说的其下,侮之为准。意思是最低层次的管理境界,被管理者会侮辱这个管理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犹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接着,老子说犹呵,其贵言也。犹字是指一种猴类,这种动物非常谨慎,刚下树下到一半,听到人声就又回去了,老子借指最高境界的管理者做事非常谨慎。其贵言也,他特别珍惜自己的言辞,从不滥用,但是只要发表言论就都是很重要的。&...
大道废,有仁义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当强调仁义的时候,说明已经开始缺乏仁义了 这一句现存的版本太多,在通行本中为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大道废掉了,才出现了仁义;傅本是大道废,焉有仁义,意为大道废了,怎么会有仁义呢?
慧智出,有大伪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什么样的伪装最可怕?领导者的伪装最可怕 慧智出,有大伪。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领导者用各种智慧去管理企业的时候,就很危险了。这种境界的危险在于,如果领导者内心是好的还可以,但是如果这领导者心怀叵测的话,那就容易...
六亲不和,有孝慈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去喝水 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这一章一直在讲,如果第一个境界没有达到,第二个境界就会出问题。当大家亲属关系都协调不好的时候,才需要讲孝慈,所以当真的要把孝慈拿出来讲的时候,可能这社会已经失去孝慈了。老子认为,当...
国家昏乱,有忠臣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如果只有一个忠臣做榜样,社会就出问题了 前文讲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这里接着讲国家昏乱,有忠臣。(刨除慧智出,有大伪,因为这句在郭店楚简里没有,很可能是后人加上的。)这三句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任何人到了高位,都可能产生幻觉 本章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大多数版本写的都是绝圣弃智,帛书本写的是绝圣弃知,但知通智,只有郭店楚简写的是绝智弃辨,民利百倍&...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先做好自己,再去考虑影响别人 接下来这句话,郭店楚简写的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而通行本和帛书甲本都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我认为绝化弃虑这个意思更准确,所以我们按照此版本来讲。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的绝是禁绝的意思;巧是那种珍贵的、精巧的东西。弃利的意思是放弃那种能带来大的利益的东西,比如说珍贵的宝石、黄金,等等。老子说,把这些放弃了,盗贼就不会出现了。好多...
见素保朴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见素说的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此句通行本是见素抱朴,郭店楚简版本是视索保朴 。我相信老子写的是保,意指保持质朴的状态。因为保和抱的音相似,所以古人应该是误写成了抱朴...
少私而寡欲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人为什么会生病,跟患得患失有关 少私而寡欲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减少自己的私心,减少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生活。这是老子对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少私而寡欲? 从健康的...
绝学无忧。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出自道德经第20章) 我们为什么会喜爱夸奖,厌恶批评 本章第一句话是绝学无忧,好多人认为这句话是上一章的,因为跟上一章好像能连上,语气都特别接近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您听这多顺口。但是有...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跟着主观意识看问题,往往会出问题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帛书甲本是这样写的。而通行本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本书按照帛书甲本美与恶,其相去何若来讲解。 这句话告诉领导者不...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越是靠威严管理人的,可能越害怕被管理者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是帛书乙本的写法,和通行本有很大区别,通行本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思是人们害怕的,您也要害怕。而帛书乙本讲的恰恰相反,人之所畏,亦不可以...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高明的领导者,胸怀宽广到没有边际 望呵,其未央哉!这句话在通行本是荒兮,其未央哉。帛书乙本中望字为其异体字朢,当辽远讲;未央&rdq...
若婴儿未咳。 纍呵,似无所归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心态尽量保持婴儿刚学会笑的那种状态 若婴儿未咳;纍(li)呵,似无所归是什么意思呢?若婴儿未咳中的咳不是咳嗽的意思,是指小孩刚刚会笑的状态,读作hi,老子让大家...
众人皆有余, 我独遗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不要总想永远拥有,没有什么是永远的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中的我是虚指悟道的领导者,并不是说老子自己,遗字应该读wi,是给予的意思。有人说这章是讲老子自己的,其实不然,这里老子...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一般人喜欢让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 得道的人却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再强调一下这句话,老子不是说他自己,他讲的是悟道的人。老子说悟道的人,...
沕呵,其若海。 望呵,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悟道之人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好像没有边际 沕呵,其若海。望呵,若无所止中的沕望是《道德经》里特殊的词,沕是深远的意思,望是没有边际,...
我欲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太在意外物,心就会出现起伏,气血就没法通调 先讲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将军,能征善战,打仗从来不害怕。有一天,他在家里玩瓷器古董,这古董差点儿掉地上,还好他一手接住了。当时,将军的心怦怦直跳,脸上全是汗,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