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的发心不同, 结果会差异很大

众人皆有余, 我独遗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不要总想永远拥有,没有什么是永远的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中的“我”是虚指悟道的领导者,并不是说老子自己,“遗”字应该读“wèi”,是给予的意思。有人说这章是讲老子自己的,其实不然,这里老子并不是说自己,而是说悟道的领导者。如果不这么理解的话,会偏解老子的思想。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是什么意思呢?“众人”就是那些没有悟道的领导,但凡这些人到了领导位置上,心里想的就是“有余”。什么叫“有余”?就是我怎么能多捞一些,让自己的财富变得有余,这是人性的弱点。人的动物本能是为自己抢夺更多资源,而人的社会性又要求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有利益大家共享,但是人一旦到了领导者的位置上,就容易私心膨胀,因为我是领导了,所以赚了钱要存起来,为自己考虑,这是人的本性。
 
老子是让大家尽量从道德品性上克服这些缺点,这样大家才会追随您。这些不懂道的领导者都为自己多捞,让自己财产“有余”,而悟道的领导者“我独遗”,却能不断地付出,给大家带来好处。这里“遗”还有一种说法是“匮(kuì)”——别人都有余,我却总是匮乏,什么都没有,这也是一种理解方式。大家会问,为什么您悟道了就会这么想呢?因为悟道的人懂得一个根本道理,我们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谓的有余和不足,其实没有大的差别,您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会差到什么程度,真不用索取那么多。
 
道的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我们都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片断,千万不要执着于自我,不要执着于任何事,我们总想获得、永远拥有,没有什么是永远的。人生不过百年,整个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跟宇宙比起来都很渺小。所以一切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不要想永远怎么样,您能永远拥有这个钱吗?您拥有了又怎么样呢?百年以后能带走吗?带不走。所以看不清世界的本质就会这样,就会总想“有余”。
 
没有一种付出是没有回报的
 
有朋友说:“罗老师,您总讲比较都是相对的,快和慢没有什么大区别,好与坏没有什么大区别,这会不会让人陷入不思进取的困境呢?”其实老子不是让大家不思进取,打个比方,您参加百米赛跑,老子则告诉您怎么跑得更快,这《道德经》好比是《跑得更快手册》,老子说不要想那个结果,不要想我一定要超过谁谁谁,您就尽力往前跑,跑出自我,跑出精彩来。这样轻装前进,您会跑得更从容,既享受乐趣又开心,也可能会发挥得更好。
 
“我独遗”这话说得很好,别人都想着索取,还总觉得不够,总是不满足,可是“我独遗”是我不在意自己得到多少,我就为大家付出,不断地给予大家。您觉得您的付出会白费吗?不会的,您为大家付出,大家会回报给您更多,结果比那“有余”还要多。但是您不在意它,所以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做事会更从容,而且方向很清楚——我是为大家做的,总是有善念在里边。大家感激您,您也开心,那么成绩也比“有余”的好,这是领导者需要有的品性,也是我们普通人需要有的品性。
 
所以老子讲的是让大家如何更从容、更好地做事,但绝不是不做事,不是说“众人皆有余”——我什么都不做,我看透了。而是说“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就这一句话,老子把两种管理境界点得特别透。
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就会发现,做一件事的发心不同,结果会差异很大。如果做一件事,您先想到的是做了这事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您做的时候就打了折扣。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您想,我有这个能力为大家多做点儿事,为大家好,您一定做得很细致、很热情、很开心,别人也会感受到,大家反而能回馈给您更多,您做得也会愉快,而且做得更好。
 
您看,同样做一件事,一个是为别人,一个是为自己,结果就截然不同,一个开心,一个不开心,一个越做越好,一个越做越不满足。您为什么不争取做到前一种境界呢?做到“我独遗”的境界。
 
所以,“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领导者的大境界。我们在“我独遗”的境界里,不计回报,为大家做事。“我独”就是哪怕就我一个人这么做,我都坚持下去,这是孟子讲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因为我不在意,我不计回报,我不管大家怎么评价我,我就这么做了,那么您的境界是高的,您会幸福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