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玄乎其玄的回答,看似什么都说了,实则什么也没说。道德经能传世必有其因。懂了就能和一般老百姓说明白,不懂,就是会挠头,推三阻四说不清楚。
我大一陆陆续续的读了一些中哲的书,比如中国哲学史,还有南环瑾的一系列书,比如《老子他说》,可以说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学习了道家哲学之后,我的心态完全变了,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习生活。比如说现在遇到困难也不烦恼,觉得顺其自然就好,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痛苦中挣扎,然后...
两年都看不懂《道德经》是不是太笨?《道德经》真的很难懂吗?它为什么难懂?
其中的一二三又指的什么呢?
如题。
孔子看人是很有一套的。孔子回到鲁国后,听说卫国发生动乱,马上判断说:高柴一定能够平安回来,子路肯定会死。果然高柴从卫国安全回到鲁国,而子路本来可以脱身,却回去救助主人李悝,结果被乱兵剁成了肉酱。 论语记载,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做智慧,孔子说是知人。他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
我读过的诸多东西方哲人遗留的书籍中,我认为他们到最后都指向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在老子哲学中也被无数次强调。纯粹的哲学本身是对生命的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同这句名言能说出来的总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却永不可言说 有名万物之...
道教的道德经,现在全球都在读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用,可是我却读不懂,也就记下来几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知如何学习理解,也没找到比较权威的解释。如果有讲的比较好的视频,比较好的书籍,还望推荐!还是如有些人所言,要靠自己去悟?
前面很多人已经说过了什么叫不仁,不仁=无所谓仁与不仁,也就是庄子中常提到的无偏。我想谈谈什么是刍狗。刍狗是草扎成的假狗,这一点很多人都说过了,但为什么偏偏是刍狗?我觉得这里可以引用一下庄子中的《天运》一篇,单谈刍狗: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改为常。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是单纯玩弄字词,也不是非要绕个圈表达大道不可言传&rdquo...
注: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在第七章,道德经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这是从义理的高度上,讲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本章承接第七章,继续往下递推,侧重于讲圣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治理天下。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
在涡阳县城西S202和S307省道交会处,有一座紫铜锻造,重15吨,高7.4米的铜像,它就是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老子像作基础而造的老子形象。在神态上,老子双目凝视长空,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盘腿端坐在青牛背上,神采飘逸,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印象。其寓意着老子是个大圣人,骑着青牛在九天之上遨游,到处播撒智慧的种子。众所周知,古代交通工具都是以马为...
1、常言道: 君子温润如玉。老子却说: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出自第39章)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这是一个反问式,但专气致柔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专气指的是持之以恒的养丹田之气;致柔指的是导致身体柔韧。 我们随师叔学拳时,师叔曾经说过:练拳要秉承自然,顺应天地,不可与天地斗,师叔讲起:练拳得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万事万物,再复杂,也是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的,摸透了这个规律,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看似复杂的事物,背后的模型其实都大同小异。 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其实无非就是说能不能看透复杂...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语出:《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纲,后续的80章几乎都是基于第一章中的思想延伸而来,只有正确理解了第一章的玄妙这里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 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了有和无两个对立的概念,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大家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按照道去做,人生更少碰壁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下文简称为帛书本,如版本文字有异,则标明帛书甲本或帛书乙本)中是这样写的,这句话在通行本中是道,可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人能分出好人坏人吗 常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企业现在招人很难,特别是那种合格的、让人满意的员工,来应聘的要么这个不会,要么那个不会,让人非常头疼。我问他们:你们招不到合格的员工,那么是不是天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无名,并不等于无实 我经常坐飞机出差,坐飞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从飞机上往下看的时候,您会获得一个全新...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此句处自道德经第一章) 能跳出自己的角色来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智慧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o)。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有人这样断句:常无,欲以...
恒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放空自己,处理问题会更得体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与世界万物沟通的时候,如果可以保持一种没有先入为主的、虚空的思想状态,就能体会出道在万物运行中的奥妙。另外,也要从自己的角度,保持...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乙本中写: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有名无名的两个状态,是一个源头出来的,都是道。 异名同谓的意思是,名字不同,但讲的是同一件事。通行本是这么说...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老子是接前面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来讲的。前半句的意思是, 天下人如果都说一件事美好的话,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现了,而且这事本身就不美好了。还可以这么理解:当天下人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
皆知善,斯不善矣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是帛书乙本的内容。现在通行本说的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觉得这两个版本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在句式上稍有区别。因此我按照帛书乙本来讲。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天下所有人都说这件...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人生,不过就是在有和无之间寻找平衡 接下来是有无之相生也,意思是,有和无是相生的,有无才有有,有有才有无&rdqu...
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条件都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条件是永恒的,您追求一个永恒的标准是没用的。 接下来,帛书本里老子又说高下之相盈 也,意思是高和低只是相对而言。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以为无为是消极避世,大谬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帛书乙本里的说法,这和通行本里讲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没有大的区别,在这里我们以帛书乙本为主。这句...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告诉大家: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居是放到什么位置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正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主宰,放到居功自傲的那个位置,所以大家离不开他。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 《道德经》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您放下自己为大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句话是老子对领导者讲的,告诉领导者不要表露自己有某种崇尚贤德的倾向,否则,民众就会起争执之心,为了这个名分、这种虚名就会去争。这跟我们平时树立道德楷模,然后让其他人跟着学的思路不一样。其实,可能《道德经》里的很多观点,...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还是对领导者说的,告诉他们不要去推崇某种特别难得的、贵重的东西;如果领导者真的特别珍爱这个东西的话,下面的人就可能会为了它生出盗心。 老子在前面一直做铺垫,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帛书乙本的内容。通行本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认为加心和不加心,解读差不多。因为老子前面讲的是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所以帛书乙本的使民不乱应该是比较顺畅的。 &...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道的领导者治理一个系统,会让被领导者心空,肚子饱。 有人说,这不是愚民政策吗? 其实老子用心和腹做对比,讲的都是一件事。心和眼睛代表的都是欲望...
弱其志,强其骨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管理状态。 志就是心的方向,就是我心里向往的方向。弱其志,强其骨跟虚其心,实其腹是一样的,就是降低大家的欲望,然后使他最...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说圣人怎么治理天下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然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意思就是一直使民众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对获得虚名的技巧和那种华而不实的学识起什么欲望。这话一说完,所有人都说老子这是...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里的知应该是技巧,这句话的意思是,使那些为了获取虚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各种技巧的人,不敢这样做,不去这样做。这句话绝对不是告诉领导者,要用武力、用强力去让大家不敢去做。 ...
道沖(chōng),而用之又弗盈也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 要想进步,就要清空自己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沖跟冲意思差不多,是水涌动上来的一种感觉。还有一种讲法是,沖跟盅通假,也就是说道就像酒盅一样(
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 渊呵,似万物之宗中的渊是深邃、深远的意思,宗是指万物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深邃、深远,像万物的起源一样。 湛呵似或存中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代对这句话的解释太多了。刍狗是用草扎的狗,扎好以后对它进行装扮,戴上头冠、披上衣服等,祭祀鬼神的时候用。刍狗的特点是,用得到它时,就给它盛装装扮上;祭祀完毕,不用它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tu)籥(yu)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其实,老子本来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但后人把它总结为修道,甚至把身体变成一个国家那样去运行。这也可以。但是,我讲解的目的是告诉大家,老子本意说什么,您怎么理解都没关系,能受到启发就行了。 老子...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不能怕什么就躲什么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是帛书本的内容。意思是,您到处去探求,不断地去追随万物,这样是没有尽头的。怎么办?不若守于中 不如回到中心来,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出自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水冲出来的山之间低洼的部分叫谷,代指虚空的道。谷神不死,不是说山谷的神仙永远不死,这里的神是指灵验。谷神不死是说道的这种空虚、中空的属性,它的灵验是永存的。 是谓玄牝的玄是深奥的意思,&ld...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min)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緜緜是微妙的意思 。緜緜呵若存 是说,看不清楚,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用之不勤中的勤在帛书本里是堇(jǐ...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不为自己谋利,将会活得更好 有一次,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宋老师来看他。他俩在单位里是最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宋老师说他们同一辈的二十多个老师,现在只剩下几个人...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私心少了,成就才能多 前文,老子说我们要效仿天之道,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接着,老子笔锋一转,马上转到了人间,讲了这句话,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这里,老子用了是以两个字,就是所以的意思
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做领导,要放下地位、名利的包袱 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是, 有道的领导者,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次要的位置,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大家越追随您,让您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这句和前边退其身而身先&rdquo...
不以其无私与? 故能成其私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不以其无私与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获得自己的利益吗?这里,老子总结性地讲了一下这个法则,揭示了舍和得的智慧,一定要先舍才能得。 前文一直在讲领导者应该怎么办。...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可能《道德经》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词就是上善若水( 在帛书甲本里是上善似水,帛书乙本里是上善如水,我觉得这三者没什么大的差别),意思是领导者的品性跟水很相近 。
居善地,心善渊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悟道者的品性有什么特点呢?老子说是居善地,心善渊。 什么叫居善地?居就是您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哪里;善就是善于选择,善于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地是低的意思。居善地的意思是,水有这样的品性...
予善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要尽量帮助别人,不要索取 帛书乙本的予善天,在通行本中是与善仁,两者是有区别的。与善仁的意思是给予的时候要怀着仁慈之心,但老子其实是很反对把这种仁慈挂在嘴边的。所以,我觉得,强调仁在《道...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