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

  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出自道德经第42章。

  【楼主提问】
  
  其中的一二三又指的什么呢?
  
  【高票回答】
  
  这个「一二三」指什么,以前一直没想通,后来总算找到了答案。
  
  我曾经读过不少讲解《道德经》的书,大致有李零、王蒙、南怀瑾、冯友兰诸家的。关于这个「一二三」的解释,尤其是其中的数字「三」,各家说法颇有差异。现在看来,普遍能为学界所接受的观点是:「三」指的是「多」,「二」指的是「阴阳」,「一」指的是「气」,意思是:气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很多东西。
  
  但是问题来了:若然把「三」简单理解成「多」的意思,那么「三」又与后面提到的「万物」有何差别,难道两者仅仅在数量级上存在不同而已吗?即,一个指数量「多」,一个指比数量多更多的「万」?
  
  老聃惜字如金,我相信不会写出「阴阳生出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又生出更多的万物」这样的废话。再者,《道德经》为古今公认的经典,可说撑起了中国哲学的半边天,如此义理浅薄的句子不大可能存在其中。那么,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二三」之谜的答案还在别处。
  
  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此言未免有所夸大,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易经》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决定追根溯源到《易经》里,去寻找「一二三」之谜的答案。
  
  在我读《易经》的时候,很快便注意到一句和老聃「道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语出:《易传·系辞上传》)
  
  普遍的理解是:「太极」对应《道德经》里的「一」;「两仪」对应《道德经》里的「二」,指的是「阴阳」。
  
  两相对照,问题来了。若按照《易经》的思路,「道」的变化规律则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万物。」
  
  我很困惑为什么老聃不采用易经的说法,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万物」,而把道的变化规律写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看上去并不符合易经的本体论思想。后来我才想明白:老聃没错,易经也没错,错的只是我们狭隘的目光。这种狭隘导致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抛开狭隘,得见泰山,是因为下图:
  看到有什么玄机了吗?还没有么,别急,看我的注释就会一目了然了:
  《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是《易经》本体论思想的再次呈现,两者的思想是共通的。只是《道德经》不同在于:它把《易经》的思想进行了更抽象化的提炼,直接将《易经》本体论思想用形而上的数字表示了出来。另外,老聃的「一二三」等数字并不实指任何具体的意象,而仅代表「道」在变化过程中所必经的步骤和层次。所以「一」指的是居于第一层的「两仪」,「二」指的是居于第二层的「四象」,「三」指的是居于第三层的「八卦」,「三生万物」指的是八卦相荡,则天下万物尽在其中。
  
  综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正确翻译应该为:
  
  道的第一次变化生出了阴阳两仪;
  
  第一次变化引起第二次变化,这个变化生出了老阴、老阳、少阴、少阳;
  
  第二次变化引起第三次变化,生出了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第三次变化接着引起了蝴蝶效应般的无穷变化,最终生出了万事万物。
  
  或者,直译成这样也可以:
  
  道生出了它的第一次变化,第一次变化引起了第二次变化,第二次变化引起了第三次变化,这第三次变化最终化育了万物。


  
  作者:顺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1691/answer/368882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