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善信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在前面,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更要像天一样,予善天。接着他又讲言善信,意思就是说话要有诚信。 信当诚信讲,通俗地讲就是靠谱。水就具有这样的品性。我曾经整天坐在大海边看潮汐不断涨落...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正善治的正是管理的意思。善治就是善于治理。一个人管理他特别擅长操作的事情,这就叫正善治。 事善能,意思是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有本领。 能就是才干、...
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正因为不去争,所以您会赢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话的意思是,因为您不去为自己争夺利益,所以您不会犯错误。尤字的意思是特殊,奇特,超出一般范畴。比如,一个女孩子长得像天仙一样,就叫尤物。而尤当...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通行本的写法。持在帛书本里被写成(一个提手旁一个直)(zh)。(一个提手旁一个直)有端着东西、把握东西的意思,和持的意思一样。如在帛书乙本中为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做事太极端,就不好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揣而锐之,通常认为这里揣字应该念zhuī,是锤击的意思。实际上揣字除了zhuī和chuǎi音外,还有一个音读t...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为什么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这句话和前面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做事不要做得太满。盈是满的意思,在这里是一个动词。...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贵富现在的版本都写成富贵,意思一样,我们就当富贵讲。富贵而骄的意思是,您既有钱,地位又高,如果您非常骄横,把自己的气焰抬得很高,这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为什么会如此?当人富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帛书乙本的写法。这前半句话在帛书甲本和郭店楚简里是功述身退。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述职本身就是把自己完成的任务讲一遍但现在大家都讲成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形神分离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这句话很有意思,涉及中医了。载是承载的意思。营在中医里经常被提到。中医里讲神和气,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营卫之气,卫是在脉外边...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人生贵在不忘初心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这话通行本写的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认为专是不对的。有人说专气是使气的意思,指的是运行它,使它柔。可是您那么使劲,它还能柔吗?帛书乙...
脩(xiū)除玄监,能无疵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玄览的览是看的意思。有人说玄览是心里的镜子,但为什么这样讲,却解释不清楚。等看到马王堆帛书乙本,我们发现,原来这里不是览,而是监。 ...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道德经第十章)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爱民两个字。大家往往会说,老子做事是不讲感情的,这叫圣人不仁。实际上不是这样,圣人不仁是圣人不把仁字挂在口头上。作为领导者,应该对您管理的人有爱,所以老子说爱民...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在动物世界里,雄性总是欲望很多, 雌性总是很安静 古代对天门的解释有很多,历朝历代莫衷一是。其实,我觉得庄子讲的天门跟《道德经》比较接近。庄子说,这世间万物,有乎生,有乎死有生有死,这是自...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领导者要像阳光那样自然地照耀大家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这句话在帛书本出现之前,各种版本都不一样。通行本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说的是,天下事您都知道了,但是您能不能保持无为的状态呢?傅(傅奕...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这一章的前几句讲的是修炼方法,最后老子点出了修炼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境界呢?就是跟天之道非常接近的境界。 老子说生之,就是像天之道一样生养万物;畜之,就是保护它,让它长大;生而弗有...
三十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有什么后果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是第一个比喻。 三十辐同一毂的&ldquo...
埏(shān)埴(zh)而为器, 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为什么我们的胃肠系统是中空的 接着,老子讲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这又是一个比喻。 埏其实应该读yn,现在都读&ldqu...
凿户牖(yǒu),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人生不能一直想有,一定要有无 老子一直在讲有和无的关系,用了两个器具来向我们展示空的作用,来说明这个世界上无的重要性,有和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道德经第11章) 利和用有什么区别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这句话是接前文的三个比喻来说的,前文老子用三个器物打比方,说万物有有就有无,大家不要只盯着有,无...
五色令人目盲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看见再美的颜色,也不能连黑白都分不清了 前文老子一直在讲要去掉欲望,本章老子进一步讲怎么去掉欲望。什么是盲?古人认为,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黑白是最基本的颜色,如果您连黑白都看不清楚了,那您的眼睛基本上就...
五音令人耳聋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一味追求美好,就无法忍受不美好了 五音令人耳聋是个奇怪的说法,跟五色令人目盲是一样的。为什么老子说五音能令人耳聋呢? 什么是五音?中国古代把音分为五个音阶,即宫、商、角(ju&eac...
五味令人口爽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过于追求五味的极致,身体就会受到伤害 前文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下面老子又告诉大家五味令人口爽。这句话跟前边不一样了,前边说的五色让人眼睛不行了,五音让人耳朵不行了,而这五味却能让人口爽&mdas...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做了违反规则的事,心里应该无比内疚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句话,老子讲的是打猎。过去的贵族每年都在一定的时候去打猎。在古时候,打猎可以锻炼身体,当然也是一种享受、乐事。但老子说打猎不是什么好事,会让您的心发狂。其实,老子...
难得之货令人之行妨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为什么最终取得天下的是刘邦, 而不是早期更厉害的项羽 老子接着讲难得之货令人之行妨。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难以获得的宝贝会让人的行为受到阻碍,会让人的行动受到影响。我们做事常常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使命等,...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出自道德经第12章) 不要为了欲望,要为了健康而活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这是帛书乙本的说法。通行本里是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般大家...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别把宠当回事,宠和辱没那么大差别 老子说:宠辱若惊。有人感觉奇怪,不是常说宠辱不惊吗?其实这里的&ldquo...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恰恰能成就您 在宠辱若惊之后,老子接着讲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就是觉得大的忧患很宝贵,要像对待身体那样去对待它。 ...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出自道德经第13章) 要把对身体的态度放到管理天下上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的身可以解释成大患,贵为身就是把身体这种大的忧患当作宝贵的东西。于是放在的意思,于为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出自道德经第14章)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道德经》的行文有个特点,老子在讲了大段人世间的事以后,会突然提一下天之道,然后再讲大...
一者,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得道之人,就像冬天过结冰的河面那样谨慎处世 前面讲的是天之道,大家说天之...
犹呵其若畏四邻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悟道的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 犹呵其若畏四邻。上一节讲了,犹和豫的本意是一种猴和象的行为状态,说明悟道之人做事都很小心谨慎。而这句话是说,悟道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好像怕四周的邻居一样。大家看见...
严呵其若客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严呵其若客。这是帛书乙本的写法。通行本是俨。在古代,严有紧急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敬。一般大家会把严当成威严,把这句话解释为像去做客一样严肃认真。其实严在这里是敬的意思。老子这句话...
涣呵其若凌释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悟道以后,心里就不纠结郁闷了 涣呵其若凌释。涣字当流散、离开讲,是水流着流着散开了的样子;凌是积累起来的冰,即厚冰、大冰块;释是化开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悟道的人的状态像冰化开一样。...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在意好坏、上下、前后、多少的人, 其实没活明白 老子接着描述悟道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品性。 沌呵其若朴是帛书乙本中的写法。通行本写的是敦兮...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事情的真相未必是您想的那样 旷呵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啊,它宽阔,像山谷一样,有一种中空的状态。(这句话在帛书乙本中是有的,但是郭店楚简里没有,我怀疑这句话是后人在写批注时加上的。)...
安以动之徐生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照良知去做事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大家都解释成有道的人,浑浊了就让你清静下来,安静以后再让你动起来。这是把这些看成孤立的动作,实际上它们跟前面的混沌是连在一起的。 沌呵其若...
保此道不欲盈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追求盈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 保此道不欲盈。这句话是说,一直按照道去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到最满。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为什么悟道之人会不想满呢? 什么...
夫唯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越从容,才可能做得越好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中的蔽是破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人悟道了,所以就没有大成,没有那种圆满无缺的状态。 有人问,难...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道德经第16章) 尽量清空自己,保持安静的、纯粹的状态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是在讲怎么能够达到悟道的过程。老子说,首先要尽量清空自己,使自己清虚到极点。极&rdq...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妄作,凶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不要想永远的事,最后都会归根 通行本中的各复归...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公平是领导者的重要素质之一 老子在这一节告诉大家,我们要知道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么往复发展的,这是它的常态,明白这个道理,您就是活得明白的人,否则您就会妄作,妄作的人就一定会凶。 知常...
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自道德经第16章)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讲,如果您明白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又回到无的来回往复的状态,您的心胸就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您才能做到真正...
太上,下知有之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本章讲的是管理的内容,老子在文中把管理者分成四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第一个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意思是最高一层管理境界的人,其实他下面的被管理者就只知道有这个人而已。被管理者和...
其次,亲誉之(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的第二个境界是其次,亲誉之,这种境界比最高境界要低一点儿,这种境界的领导者,他下面的人亲近他、尊敬他、称赞他,老子说这种状态是第二等的境界。大家一听可能就晕了:不对啊,我们说这领导可亲可敬,是我们的榜样,这不是说领导好吗?怎么在老子这儿...
其次,畏之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的第三种管理境界是其次,畏之。这个境界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特别害怕他、畏惧他,在他的压力下去工作。 这种管理者很常见,往往特别威严,他一进办公室,所有员工都鸦雀无声,不敢看他,这种领导靠着对赏罚的掌握去推进公司的发展。
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最低的境界是其下,侮之。各版本略有不同,现在的通行本都讲是其次,侮之,郭店楚简说是其即,侮之,我们以帛书本说的其下,侮之为准。意思是最低层次的管理境界,被管理者会侮辱这个管理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犹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17章) 接着,老子说犹呵,其贵言也。犹字是指一种猴类,这种动物非常谨慎,刚下树下到一半,听到人声就又回去了,老子借指最高境界的管理者做事非常谨慎。其贵言也,他特别珍惜自己的言辞,从不滥用,但是只要发表言论就都是很重要的。&...
大道废,有仁义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当强调仁义的时候,说明已经开始缺乏仁义了 这一句现存的版本太多,在通行本中为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大道废掉了,才出现了仁义;傅本是大道废,焉有仁义,意为大道废了,怎么会有仁义呢?
慧智出,有大伪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什么样的伪装最可怕?领导者的伪装最可怕 慧智出,有大伪。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领导者用各种智慧去管理企业的时候,就很危险了。这种境界的危险在于,如果领导者内心是好的还可以,但是如果这领导者心怀叵测的话,那就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