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事才会生机勃勃

安以动之徐生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照良知去做事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大家都解释成有道的人,浑浊了就让你清静下来,安静以后再让你动起来。这是把这些看成孤立的动作,实际上它们跟前面的混沌是连在一起的。
 
“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连起来讲就是,有道之人会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他心中没有形名之分,像木头一样质朴。因为他进入了混沌的状态,心中非常平静,所以他能够做到真正的安静,变得清澈下来,从而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时“安以动之徐生”,以安静状态做事,他一旦动起来,生机马上就出现了,这是真正的生机。这种人做事会跟别人不一样,会特别纯粹,而且特别容易把事做成。
 
比如前文讲到的王阳明,他是儒家的圣人,他就能做到“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的状态。王阳明当年在北京做官的时候,因为给皇上写意见书又得罪了太监,所以被杖责,并打入大牢,后来贬到贵州龙场。贵州龙场当时特别偏僻,环境很恶劣。王阳明到那以后,开始修炼人生,结果悟道了,这就是“龙场顿悟”。
 
悟道以后他进入了一个特别高的境界,心里只留下了良知,其他无论荣誉还是耻辱,在他心里面一点痕迹都没有。他就按良知去做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进入了那种混沌的状态,能够不被名利、夸奖、讽刺等所左右,所以这个人一辈子身经百战,没败过一场。
 
王阳明打的最大一仗是平定宁王叛乱——带兵打仗是王阳明的副业,他的主业是讲课。当宁王被生擒活捉的消息传来时,王阳明正在讲课,他听见这个消息跟没事似的,说:“小点儿声,退下,别影响上课。”然后接着讲课。
 
等到他下课了,有人上前问:“举国震惊的叛乱被您搞定了,您怎么和没事似的这么平静呢?”王阳明说:“一切得失荣辱,就好像风过我耳朵一样,能让我动一个念头吗?今日虽然成功了,此事过眼便成为浮云,我已经把它给忘了。”
 
清空自己,生机就会慢慢出现
 
王阳明真的进入了混沌状态,这么大一个功劳他当作没有,把荣誉和大家的夸奖归零。耻辱来了怎么样?他也归零。
 
当时皇帝听说宁王起兵反叛,就带兵过来了,一出涿州,又听说王阳明把叛乱给平定了,皇帝身边的太监、武将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他们都想借这件事立功,给后代留下功勋、爵位等。但是王阳明平定了叛乱,没有他们的事了,让他们白跑一趟。这些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就不好了,觉得是王阳明抢了他们的功劳,所以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他,还让兵痞到他府前指名道姓地谩骂他。
 
王阳明怎么处理呢?他看这些士兵大白天在太阳地里晒得汗流浃背,就给他们分了点儿钱,还送来酒和肉,让他们吃饱喝足慢慢骂。有的士兵病了,王阳明给他药;有的士兵长途劳顿,得病死了,王阳明给他们准备棺材……但凡碰到士兵的事,王阳明都嘘寒问暖。结果士兵拿着钱、喝着酒、吃着肉、享受着王阳明的嘘寒问暖,感觉王大人才是真正爱他们的人,就没法继续骂他了,都跑回去了。
 
王阳明化解危机的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因为他把自己彻底清空,变得“浊而静之徐清”,他没有掺杂自己的利益,做的永远是最正确的决定。所以“安以动之徐生”,他一动起来,生机马上就来了。这个生机跟别人不一样,王阳明自己说,平定宁王叛乱,命悬一线,稍有不慎就会被碾为尘土。那为什么能打赢?因为他悟道以后进入了混沌的状态,他心特别安静,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所以老子讲的“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怎么能够达到?悟道的人就能达到,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心中没有形名之分,没有自己的利益,把自己彻底放空,就能做到。
 
我用王阳明的故事来说明,在生活中谁能够进入这种混沌状态,谁就是有大智慧的人。这时候好像看着是笨,但是您能“安以动之徐生”,缓缓出现生机,然后您会越做越好,您的人生也会越来越顺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