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成一个明眼人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出自道德经第15章)
事情的真相未必是您想的那样
 
“旷呵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啊,它宽阔,像山谷一样,有一种中空的状态。(这句话在帛书乙本中是有的,但是郭店楚简里没有,我怀疑这句话是后人在写批注时加上的。)
 
接下来老子讲“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浊而静之徐清”是什么意思?一般解释为,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就会变清。但如果联系前后文就会知道,老子说的朴和浊都是对混沌状态的描述,而不是污浊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真正到了浊的状态的人,只要静下来,就能得到真正的清澈。
 
我们一般人平时在生活、工作中很难做到真正的清静、清澈。因为我们心中往往有各种念头,遇事会先入为主,一上来就判断好或者坏,这叫二元对立。做出这种判断的人,他心里的天平就没有平衡的时候,总是要么高要么低,要么有钱要么没有钱,要么前要么后……
 
世间的很多事,未必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您不要先入为主,静待一段时机,往往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某天早上出门,看见门口有一条死鱼,他很生气,说,这是谁恶心我呢?太不厚道了!于是他将鱼扔掉了。第二天早上出门,发现门口又放了一条死鱼,他说谁这么坏啊。然后又把鱼扔了。第三天出门又看见一条死鱼。这个人很纳闷:我这是得罪谁了,哪位大哥跟我这么过不去?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个人抓到。
 
第四天天没有亮,他就到门口等着。结果看到晨曦中一只小猫叼了一条鱼放到他家门口后转身走了。这一下,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认识这只猫,之前这只猫的腿断了,他救了它,给它包扎,这只猫腿好了之后就走了。现在是猫报恩来了,它认为鱼是最好吃的,所以每天弄一条鱼放到这个人家门口。
 
这个小故事就是说,事情的真相未必是您想的那样,其实您只要安静地观察一会儿,就会发现事情会慢慢变清楚,真相会慢慢呈现出来。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
 
怎么才能一飞冲天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做事会完全不同。比如,作为领导,刚到一个单位就发表各种意见等,是不合适的。这个单位的特点您了解吗?这个单位的人各有什么样的才能,您知道吗?这些都是需要观察的,需要进行调研的。
 
史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就这么混了三年,大臣们都很着急。有人就借着跟齐威王聊天的机会问他:“我们国家有一种鸟,三年了,它不飞,也不鸣叫,这到底是什么鸟呢?”齐威王一听,明白了,这是说我呢,说我在位置上不干活。
 
齐威王回答:“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和“一鸣惊人”的来历。没过多久,齐威王开始理朝政了,他处理掉一批贪官污吏,又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齐国于是迅速强盛起来,齐威王最后终于成为一代霸主。
 
齐威王是聪明人,因为他太能干了,所以大臣们就不敢去胡乱作为。他即位后故意每天饮酒作乐,实则静观其变,他要考量这些大臣到底谁是隐藏的贪官污吏,谁是有作为的、能干的大臣。他每天饮酒作乐,实际上是给大家表现的机会,结果一些大臣就暴露了。三年以后齐威王一亲理朝政就切中要害,把贪官污吏都处理了。这三年的蛰伏,对他来讲是一个难得的观察机会,所以这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说的“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到底是好还是坏,时间长了您自会观察出来,这是一种被动的观察。而老子讲的“浊而静之徐清”是要求您主动放下形名的比较,让自己内心安静,这时您就能清晰地看出事物的本质,这是主动行为。
 
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应用这种理念,您的生活会很圆融的。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处于那种混沌的状态,总是比较,那您的人生就不会安宁;如果我们经常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事情,也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
 
这是老子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浊而静之徐清”,相信您的人生一定会更加幸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