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才能接收更多的能量

埏(shān)埴(zhí)而为器, 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为什么我们的胃肠系统是中空的
 
接着,老子讲“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这又是一个比喻。
 
“埏”其实应该读“yán”,现在都读“shān”了。我就按照现在的读法讲。帛书本把“埏”写成“ ”,实际上都是根据音来借的字。
 
“埏”是什么意思?它最早指的是土地的边界,后来指把水和土混合起来,也就是和泥。“埴”是黄土,是做陶器的原料。您把黄土做成器皿,这些器皿要装水、装酒、盛饭,如果做成实心的能用吗?所以老子说“当其无”——恰恰中间留出空来,才“有埴器之用也”,通行本是“有器之用”,而帛书本多个“埴”字,是更加精准的说法。如果您把器皿做成实心的,没有“无”,就不能用了。
 
您看,老子又在讲“有”和“无”的关系,虽然看上去是相反的两个概念,但是互相又是不可缺少的,两者相结合,才能成为有用之物。
 
我们人和这种器具多么相像啊!我们的胃肠系统是中空的,正因为如此,您才能摄取和消化食物。在生命最初出现的时候,海里最简单的生物的身体中间都是空的。为什么?因为这样它就可以不断吃东西,摄入海水里的各种养分,然后将剩余物质从后边排出。这样管状的生物,是生命早期的形态。所以这个“空”是非常有用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内心充满了偏见
 
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现在的人心中往往充满了偏见,认为一件事情就应该是某种样子。您把自己的心都装得这么满了,还能接受新的东西吗?不可能的!实际上好多观点、成见,如果换个角度的话,就全改变了。把自己的心放空一点儿,放虚一点儿,才能看到新的观点、新的事物,您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
 
心空的更大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和天之道接近。很多修炼的人认为,当彻底放空自己的时候,才有能力接触外边从上而下运送的能量。好多静坐禅修的人,坐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什么都不想,但是他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这就是他放空自己以后,有另外一些信息进入他头脑里。
 
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可能现在还没办法监测到这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工作之余禅修一会儿,结果他的灵感比别人更多,精力更充沛,而且灵感是那种您意象不到的。我们的人生如果能进入这种心空的状态,那么工作和生活都会改善的。
 
比如做领导的,如果能够随时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那么他可能接受到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有的领导就是这样,他们随时学习。有一次我看到一位领导在听周杰伦的歌,我说您这么大岁数听这些干什么,他说:“我要跟上时代发展,要知道年轻人在听什么、学什么。”他说这是让自己能够不断进取的一种方式。这个领导做得非常好,能随时跟着形势变化。而有些领导则是满的状态,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我年龄这么大了,已经有这么多经验、这么高的成就了,还学习那些东西干什么?实际上这样的人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落伍。可能刚开始他们做得非常好,但是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就是所有了,再想变化也变化不了了,格局就在这儿了。
 
您知道这世界变化多快吗,好像一夜之间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购买了,不用像以前那样上街买完还得大包小包拎回来了。现在很多门店装修好了以后,也很少有人光顾,甚至在一些商场里,大家都是逛完服装店以后吃顿饭就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通过网络购物了,这就是变化。
 
我母亲以前买一件衣服,跟人讨价还价,从一千元砍价到七百元,觉得很满意。有一次我妹妹给我母亲网购,她发现网上三百元可以买好几件衣服,能换着样地穿。我母亲说这网购太好了。您看,连老太太都知道网购好了,这思维模式不改变能行吗?
 
很多企业因为跟不上这种发展,很快就被抛到了后边。那怎么才能适应形势呢?您要保持一种虚空的、学习的状态。老子讲,所有的器具都是如此,像坛子、罐子什么的都如此,如果把它们做成实心的,这东西就没法用了;正因为它外边是有的,里边是空的,这才能用。我们如果能保持一种“无”的、虚空的状态,把“有”和“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进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