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对巧利的追求,您身边的人才可以安心做事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出自道德经第19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的“绝”是禁绝的意思;“巧”是那种珍贵的、精巧的东西。“弃利”的意思是放弃那种能带来大的利益的东西,比如说珍贵的宝石、黄金,等等。老子说,把这些放弃了,盗贼就不会出现了。好多人以为这话是对老百姓讲的,以为是老子告诉老百姓要放弃那些珍贵的东西,这样就没有盗贼了,社会就好治理了。
 
我认为这样理解《道德经》是完全错误的,是方向搞错了。老子这里讲的还是方法学的问题,怎么能让老百姓做到“盗贼无有”?领导者必须“绝巧弃利”,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玩物”,因为如果您这样追求的话,老百姓就会跟着追求,民风就会改变,所以盗贼就会出现。当领导者放弃搜罗这些宝物,专心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追求它,也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所以,一旦把老子对谁说话这个问题搞错了,理解《道德经》就会有失偏颇。
 
比如,《淮南子》里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古代有一个工匠,用象牙雕刻树叶,雕刻了三年的时间,雕好之后连树叶上面的毛都能看到,脉络也一清二楚,跟真树叶没有什么区别。国君一看了不得,好宝贝——追求这就没有谱了。列子在里面说:“大自然把树叶长成这样,您要大自然来花费三年长成一片树叶的话,天下就没有树叶了,这是违反自然的东西。”
 
今天我们看这东西真的这么宝贵吗?确实很宝贵,这位工匠确实花费了大量的心力。老百姓欣赏没有问题,但如果领导者欣赏这个东西那就坏了。很多皇帝喜欢珍宝,下面的大臣就不喜欢吗?他们会觉得国君喜欢我也喜欢。结果官员们立刻开始搜集各种珍宝,他们想,第一,可以送皇帝,讨好他;第二,自己也觉得这东西好。据说北宋大奸臣蔡京就喜欢吃某种鸟的舌头做成的肉脯,结果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他家里这种鸟舌头做的肉脯竟有好几仓库。
 
所以,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是对领导者讲的,做领导的一定要管好自己。我们学习《道德经》是要从思想上真正提高自己的境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从道、德、法三个层面一起去下力气。
 
这种规律,我们普通人知道太有用了,比如教育孩子,家长怎么做其实对孩子非常关键。有些家长整天谈论谁谁发财了,哪个同学买别墅了……自己整天琢磨这种巧利的东西,却要求孩子去学《弟子规》,这有用吗?孩子会认为:你让我学这些东西,可是自己嘴里却不离名利,你告诉我的一定是假的。所以家长要先做到,孩子才会跟您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老子讲“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告诫领导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私利,尤其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宝物和虚幻的名利,只有这样做了,老百姓才能遵纪守法,认真工作、生活。
 
其实,“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三点讲的是同一个思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是互相感应的,要想让大家恢复纯真、质朴的状态,领导者一定要在道的层面把自己做好。接着老子说:“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意思是前边的三个境界,仅仅把它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写成文字,大家只能看到表象、结果。老子说,还要找最根本的原因。
 
老子讲“故令之有所属”。“属”是归属的意思,您要找到它的源头,仅仅把结果写出来,怎么能做到呢?老子说我们要讲根源、讲原因,也就是说有因有果,我们看到结果,还要找原因。这种找原因的过程,就是要找它的归属,也就是找它到底从哪来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