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都不是绝对的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出自道德经第20章)
 
跟着主观意识看问题,往往会出问题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帛书甲本是这样写的。而通行本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本书按照帛书甲本“美与恶,其相去何若”来讲解。
 
这句话告诉领导者不要执着于名相,要抛弃那种要么美要么丑的想法,因为所谓的美与丑,都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的,条件一变,马上就变。
 
比如大家都喜欢吃海鲜。海鲜刚捞上来,运到菜市场的时候,腥味很大,大家拿海鲜都是用手指头捏起来,回来还要洗一洗手,因为确实很腥。您看,这时候它是让人厌恶的。但是您把它煮熟了以后,就香得不得了。这时候它是美的。但是吃剩下的螃蟹壳、虾皮、鱼骨头扔到垃圾袋里面,是什么样?经过的人都捂着鼻子,赶快躲远一点儿。
 
您说这海鲜到底是美好还是丑陋呢?它本身就是海鲜,没想讨好您变成什么美味,也没想腥膻得让您捂鼻子。同一个海鲜,在不同时间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时候让人觉得它美,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它恶。您说它到底是美还是恶?其实,人家不美不恶,是我们心中先有了美和恶的观点。如果我们被所谓的美好与丑陋的观念牵着鼻子走,就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
 
所以,跟着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走,往往会出问题。
 
比如人们都特别喜欢追求极致的美,但是您可能最终却得到了极致的丑。比如说有的男孩择偶,一定要找特别漂亮的女孩,这就是追求极致的美。他觉得电视台主持人最漂亮,于是拼命地追。
 
真的追到手了,才发现,人家主持人是很注重形象的,所以每次出门前化妆要半天,发型要保持好,生活中注意的细节都比普通人要多,而且特别忙,拍节目拍到凌晨一两点钟那是经常的事,应酬也多,今天晚上不回家吃了,后天不回家吃了。您说他会快乐吗?所以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实际上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端正看问题的视角,不要追求极致,追求极致往往会让您迷失方向。强调一下,这只是举例子,对于电视台女主持人,我没有偏见,也不牵扯职业评价。
 
当您开始追求美好形象、名声时, 管理境界已经降下来了
 
有朋友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这是人的本性,老子这样一讲,我们的人性岂不是有问题了?这句俗语说的是对我们身体有利的东西,我们往往会觉得美好,而溃烂的、腐败的东西会引起疾病,所以我们觉得它丑,这是人的本性。
 
我们喜欢新生的东西,比如说嫩芽、鲜花,等等,这些东西不但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甚至可以食用,所以我们会本能地喜欢这些东西。这是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的美和丑的观念,这是由我们的生理决定的。但是,我们往往会犯一个错误,把生理上的美和丑的观念带到我们的社会交往中,这就会让我们陷入迷局。
 
因为人类可不是靠这个交往的。比如说某个人形象很好,您觉得这人就好吗?可能您转眼就发现,他的内在是如此丑陋。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针对人性讲的,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在判断这个世界的事物中,如果把美和丑的概念带进来,是大谬。
 
老子这话是说,领导者要警醒,当您开始追求美好形象、美好名声的时候,您的管理境界已经降下来了,因为只要条件一变,您所追求的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会变得特别可笑。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冷静。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见过那么多企业家,都是曾经的风云人物,出版自己的传记、报告文学,上电视作报告,等等,可是一旦他们败落,我们会发现,原来他是靠贿赂拿的工程,靠走裙带关系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仅靠公众形象来评价一个领导者。
 
所以,老子说:“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这是老子警醒领导者要尽量抛弃二元对立的想法,看清事物本质,不要追求浮华的名誉、地位等。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记住,我们的职责是带领大家往前走,不是为自己的名声、地位、虚荣心来做事的。这是老子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