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
读了两天《道德经》和一些后人的注释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体会到很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思维激烈碰撞,感觉有一股清净之气游走在身体的四肢百脉,奇妙之处无法为外人道(我确定我不是开玩笑的,也从来从来没有读过修真小说)。 后来洗碗的时候看见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净,而且能净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无形...
说起老子,很多年长者都觉得虎,说年轻人不爱看周易,不知我大黄帝内经,不能体会古人的伟大。老子和孔子不一样,老子从来没能出现在教科书里,肯定有原因,为嘛不宣传我大道教的Boss?受我伪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后,少年们嘴里常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老子被说成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道为天下母说得好听叫做朴素辩...
工作上的困惑实在给我增添了不少的负面情绪,为了能有效地调节好自己的心境,所以想找老庄的书看一看。图书馆解读老子的书不少, 找了一本放在书架上最醒目位置的。就是这本张其成的《大道之门张其成讲读老子》。看完后觉得对老子还是有许多不了解,又百度上搜了老子。有比较才好下判断,张其成写的书挺无趣的,虽是厚厚的一本书,感觉还是百...
老子认为大道是万物的根,是无穷无尽的。万物也是相生相克的,因为相生相克,万物本身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所以才无为,因为万物按照道本身解决问题。 所以,世上有圣人,这些小道不要乱作为,去破坏大道的平衡,大道本身就平衡。 开始前...
绝圣弃智(注:出自第19章) 圣,就是圣人,就是神人,就是佛,就是仙。弃智,为什么有高度智慧的圣人要弃智呢,因为大道至简,一切都是一个圆,一个循环。智慧发展极至的时候就一定会变成无智(这里的理论可以有很多,但结果都是一个)。所以说智慧出,有大伪。包括技巧也一样,技巧多了压人心,有虚伪。这就叫做勾心斗角...
道可道,非常道。 对于老子的着作《道德经》,我是不敢妄加论断的,一是资历不够,二是悟性不够。 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才能真正有所悟。道家的这本传世之作,绝对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着作,没有之一。全篇81章,短短5500多言,却解释了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不得不感慨其思想的伟大与深邃。...
首先,说一点题外话。《道德经》这本书的诞生过程非常有趣。当时的老子云游四方,当走到了函谷关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了盘缠,沦落到《水浒传》里那些英雄好汉寄人篱下的境地,好在他投靠的函谷关总兵尹喜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于是给了他一笔钱,要求他写一本有关道德的书。于是才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用今天的话来翻译的话,就是知识分子投靠官僚阶...
有人说《道德经》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的主要精神源泉的经典性读物之一。在西方已经很流行读《道德经》,在中国,喜欢《道德经》的人也很多,但是,现代人习惯于将整体分裂,喜欢为我所用,却不能为我之宝,即不能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由方式的理论指导,那是人们按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去理解古人修炼中所得出的整体性结论。
只能用,不能用语言文字传递。但是修行的人可以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所以执着一切语言文字相的人,永远不会知道
今年暑假里读完了包括《老子》在内的不少书,但我感觉若只读书很快就会遗忘,所以决定今后读书尽量写下感悟或总结,也不枉我阅读时耗费的精力。 我除了这本老子没有看过其他的研究论文或注解书,仅就文本说出理解,若有言之不妥或理解错误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老子在书中所解释的道,有三意...
楚王有一张宝弓,名叫繁弱,有一天他拿着这张弓,带着名叫忘归的宝箭,去云梦泽打猎,结果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张弓居然丢失了,不见了。 这下急坏了楚王左右的人,他们纷纷四下里寻找,这时楚王说:别找了,丢弓的是楚国人,捡到它的还是楚国人,有什么必要去找呢?( 楚人...
肯定是不会过时的,像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些智术金句有一定阅历见识的人都是能深刻体会并承认的 你的问题在于对于老板/上司要仔细观察,仔细观察,仔细观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发现这个人过于浅薄,没有智术见识,趁早离开他才是关键,不然你总是会抱怨为什么你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还是不被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