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第03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推崇。
 
【翻译】

不推崇贤能之才,使人民不争名夺位;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不炫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强健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导读】

春秋时代的大动乱、大变革中老子深刻地认识到,盲目尚贤的危害,他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解析】

本章是老子对无为而治观点的具体论述与见解。
 
老子鲜明的提出圣人之治在于无为的观点。只要心里没有贪念,就不会有不满及争夺之心,从而使自己达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要使社会物质条件丰富,民众就不会为温饱而起纷争,生活安逸自在,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民众为了能使这种美好生活永远延续,就会自觉地维护这种和谐共处的状态。即便有一些自认为是的人想改变这种生活,民众也不会同意,从而使有智巧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老子还说,不要使民众产生志向,但是要使民众的体格强健起来,有了强健的身体,就不会有痛苦产生;不崇尚贤者,就不会产生志向,志向是人心滋生贪欲的前因,如果内心存有志向,人们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择手段,这是恶行发生的一个前提。不以难得的货物为尊贵,那么民众就不会为了得到这些难以得到的东西而产生偷盗之心。老子还特别提到,作为最高统治者,首先不要存有欲望,而应与民众一样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因为民众是以圣人为榜样的,圣人如果有欲望表现出来,民众就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出现混乱。最后,老子说,能做到这些,就是无为而治,就没有不能治理好的地方了。

 王弼《道德经注》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

贤,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节嘉奖的意思。贵,是形容兴隆。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据才能,有没有嘉奖又能如何?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据功能,贵重价格高又能怎样?崇尚贤能、显要名节,荣耀大过了作为,需要经常拿两者相比较才能使获得的荣耀和做出的贡献相匹配。贵重的物品大家都愿意使用,贪婪的人拼命追逐,就好像进了门又想进箱子那样地渴求,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抢夺。所以见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使心迷乱的。要让百姓心中怀有智慧而腹中怀有食物,心中虚无才有智慧,腹饱才能没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谋手段谋求温饱。骨骼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才能坚强地支撑整个身体,虚妄的想法和动机则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乱。

苏辙《老子解》

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患,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之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 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
崇尚贤能,则人们耻于比不上别人而相争;珍视难以得到的器物,则人们不愿意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所以不择手段地谋取;见到能引起欲望的东西,则人们怕自己得不到而产生混乱。虽然这样,天下都知道这三样能引起灾祸,想废除抛弃它们,这样就糊涂了。圣人不是这样,不是不用贤人,只不过不崇尚,不以贤人为榜样罢了;不放弃难得的器物,只不过是不那样珍视,不让人们觉得它是宝贝;不丢弃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只不过不让人们注意到而产生欲望。所以启用贤者而人们不相争,难得的器物、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放在前面而盗贼祸乱不兴起。这不也就像心灵空虚而不影响生活的温饱,意志薄弱而不影响骨骼的强壮吗?

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眩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不以三者眩之,则民不知所慕,淡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

现在崇尚贤者、珍视宝物、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就是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了;如果把这些都抛弃,那就是灵魂和肉体都虚弱了。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人们就会相争;灵魂和肉体生活都虚弱,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了。不展示上面三种东西让人们眼睛迷乱,人们就无所倾慕、偏爱,而恬淡没有欲望。虽然有聪明机巧的人,也无处施用他的智巧了。让上面三种东西的自然地按规律发展,而不人为地崇尚、珍视、展现,就做到了无为。
 
【经典解读】

上一章,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里又继续深化,指出如何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平均思想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愚民”的思想。我们在研究时依然应该用到辩证法的思想,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看到它的进步意义。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纷争,国家兼并,百姓生灵徐炭者不计其数。各大国为了相互争霸,变法制、扩兵备、访贤才。尊贤尚才成为一时风气,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尚贤、尚才的主张。然而,当时很多所谓的贤才并非真正的治世之才,他们投靠一些野心家,争权夺位、抢占钱财、大国争霸、小国兴兵、士人奔走游说、挑动千戈,使天下更加混乱、道德更加颓废。于是老子才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
 
这和其他学派的学者观点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极力崇尚贤者,教导弟子们要做“君子儒”,要“里仁为美”,之后的孟子荀子等无不提倡尚贤,要求“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墨家更是将“尚贤”作为理想,希望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让贤能之人做上级正首,做下级的楷模,从而达到社会稳步发展的目的。法家虽然韩非说过“贤智不足慕”的话,但其思想、政策还是重视贤人的,李斯的《谏逐客书》更是明确地喊出了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知无欲是很难接受的,信息的专制、消息的封锁都是一种退步的表现。但在两千年前,战火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无知无欲、与世无争的生活确是很多民众可望而不可求的梦想。《列子,黄帝》篇就提出了一个理想中的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拿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距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碳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可见当时的人认为痛苦来源于“知”,若能无知,则可无天伤、无爱憎、无畏忌。《庄子》也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老子及其思想继承者们相信,“知”是人类痛苦、厮杀之源头。“无知”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以天地大道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的观点虽然在当代显得过时了,但并非完全错误,正如前面所言,世间万物、天地大道都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之中,我们也不应该以固定不变的观点去解读老子的学说,而要对它进行更深的发扬和繁衍。比如“尚贤”要尚什么贤,如何尚贤,什么“欲”该有,什么“欲”该无。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星,致使现在的新闻媒体上到处都是明星大腕的八卦新闻,很多“粉丝”、“影迷”因为追星而耽误了学业,甚至做出了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这种社会上对歌星、影星的过分热捧难道不该进行深入反思吗?这样的“尚贤”是不是不如“不尚贤”呢?同样我国作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最重要的市场,大城市的步行街上随处可见豪华的奢侈品店,很多名包、名表的价格超过普通家庭多年的收入。这种对名车、名包、名表、名手机盲目追求的欲望岂不是一种病态。此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倡老子“无欲”的思想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哲理引申】

统治者是人民的榜样,他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人民的处世方式。统治者如果不喜好稀缺难得的财货,不炫耀引起人民欲望的事物,人民就会安分守己,各操其业;反之,如果统治者骄奢贪婪,到处搜刮珍宝,竭尽嗜欲,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也会变得心神迷乱,争财夺利。所以,历史上有道的统治者无不生活简朴,以淡泊无欲的心态治理人民;贤能的大巨,也都知道劝谏君主远离奢侈、欲望,以天下百姓为本。
 
奢侈、贪婪是人最大的错误之一,虽然他拥有整个天下,一旦被欲望所支配,生活奢侈起来,天下都将不堪重负,最终他将失去一切。商纣王初始继位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昏庸无道,历史上记载他是个很有才的人,思维敏捷,善于奔跑,力气大得可以徒手搏击野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父亲才将帝位传给了他,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一个聪慧有才的君主,一定会为股商带来复兴。然而,纣最终却成为了历史上暴君的典型,成为了殷商自己的灭亡者。
 
商纣王的祸患,要从一双筷子说起一一一双象牙做的筷子。纣王开始生活并没有那么奢侈,平时用度都遵照着先王的旧例。但一次,外邦使臣觐见,进献了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纣王对这双筷子十分喜欢,每餐都要使用,还在朝堂之上拿出来给大臣们看。他的这一行为,被大臣箕子看到了,箕子立刻忧愁哀叹起来。同列的大臣不知缘故,便问箕子:“您为何看到了君王的象牙筷子便哀叹呢?我们国家虽然不大,但区区一双象牙筷子有什么可值得珍惜的?”箕子感慨道:“我并不是为了一双象牙筷子而心痛,我所心痛的是大王将要变坏了,这双筷子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别人不能理解,箕子继续说道:“你们没看到大王拿着筷子那副骄傲自得的样子吗?这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先王简朴的生活传统,开始走向奢侈荒淫。他得到了那样的一双筷子,自然不会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盘之上,一定要有美玉雕刻的餐具才配得上它;有了美玉雕成的餐具,难道还会装清淡平常的食物吗?一定要装着野兽的心肝、奇鸟的肉髓才可以。有了这些以后,他肯定还不会满意,一定要穿精美华贵、缠金佩玉的衣服;一定要住雕栏玉柱、重楼叠阁的宫殿...这样必然要剥掠百姓、征发他们服徭役,长久下去百姓不堪重负,就会不满,怨恨他,斥责他,他也将对不满者进行镇压,用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那样他就失去民心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危险了。”
 
箕子所说并没有引起大臣们的注意,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杞人忧天,对他的忧虑一笑而过,然而,事实却证明箕子的预言果然在纣王、股商王朝身上得到了验证。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侈,欲望越来越多,不断地耗费民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身边那些奸佞的小人,看到他如此,纷纷阿谀奉承,进献好玩、好吃的东西给他,加深他的迷乱,提出更加荒谬的建议,助长他的无道。那些忠正的大臣们再去进谏,纣王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大臣们进谏多了,纣王便感到厌烦,于是设立了炮烙之刑,来惩罚无辜的人,于是没人再敢劝谏。纣王又建造了酒池肉林,每日和宠姬、近侍在里面饮酒作乐,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
 
几年以后,股商的百姓要么放弃昏君,逃往国外,要么变得和纣王一样,只知道追求奢侈、享乐。天下的诸侯见到殷商无道,也逐渐生出了背叛之心。不久,西方的周武王兴师讨伐股商,纣王众叛亲离,大军临阵反戈,他只能逃到耗费民力兴建的鹿台之上,点火自焚而死了,殷商也随之灭亡。
 
纣王给后世的统治者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骄奢淫逸一定会导致亡国亡身。所以那些志在天下的人,无不告诫自己远离奢侈、坚守淡泊无欲的生活。汉高祖刘邦开始进入成阳之时,立刻被秦官之中的珍宝、美人所吸引,素性居住在秦官之中,日日和美人饮酒作乐。大臣们见此,非常忧虑,于是樊哙、张良等人纷纷进谏,劝说道:“秦王正是因为贪图这些宝物、每日饮酒作乐而灭亡的,大王您刚进入咸阳就如此,难道是要步暴秦的后尘吗?”刘邦并非昏庸之辈,恍然大悟,于是封藏好所有珍宝,立刻离开了秦言。他没有看重那些“难得之货”,赢得了民心,最终取得了天下。
 
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是生活简朴的典型。他身为天子,畜有四海,却从来不搜求什么珍宝财货。从前那些各地照例进贡的财货,他也一一取缔。有一次,地方献给皇帝一匹千里马,汉文帝见了并没有给进献的官员奖赏,反而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冬地官吏,再也不要进献难得的货物,再也不要耗费民搜寻什么宝物。诏书中明确告知:“联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复来献。”
 
难得之货可以满足耳月之娱乐,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害处多多。首先,它们带来的奢侈、享乐会消磨一个人的志向,让人在享乐之中不断沉沦;其次,君崇尚奢侈,会给大臣、百姓都树立负面的榜样,带坏国家的风气;再者,统治者追求难得之货,难免就要搜刮百姓,浪费民力,引起人民的不满,最终失心,乃至国家。所以,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处于何等地位之上,都必提防欲望带来的灾祸,坚持简朴淡泊的生活作风。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370616081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个有点难,老子如果对经济学有研究,我想就不会提出这样的思想了。 5000言242246291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君王不可尚与民尚,君王不可贵与民贵,乐民所乐,忧民所忧,与民所欲 一介摆人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翻译好多都不对啊,全是字面翻译,没有考虑上下文和对应。比如虚心和实腹,应该指的是不要好高骛远,应当注重实干。如此之处还有很多 异想天开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本章的主题是“为政”,即管理,而其重点在于“使民不争”。
核心:如何理解不争。不争,其实容易被极化,以为是全面压制被管理者的欲望。其实不争是压制不当的欲望,如“心志”的需求,而保留合理的,如“腹骨”的需求。更具体一些,放到现代的组织中,一个管理者如何正确运用“不争”?比如在销售部门,如果管理者的奖励政策是排名,那就是争,如果没有排名,只是定几个台阶标准,就是“不争”;如果管理者允许销售争夺客户,那就是争;反之就是不争。如果说销售部门,大家单干为主;那在以团队协作为主的组织呢?如军队,不好的管理就是推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元帅能有几个?这是赤裸裸的争,这种文化下,就是当年的国军,所有人都盯着向上爬;不争的策略就是做好自己当下的事,如一线士兵关心杀敌,炊事员关心提供好后勤,大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什么可以争的?
为什么主张不争?理解了“不争”的含义,其实就可以理解其理由,即避免内耗耽误最终目标的实现。不争就是让一线员工不要想歪主意,如拆台、拖后退、弄虚作假等,而是把精力放在正事上。
所以这一章的主旨不妨简单理解为:不要让下面的人攀比,即不要让下面的人出现相互伤害的竞争,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工作任务本身。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是第二章的内容:自己要做表率“行不言之教”,即自己就要“居无为之事”。 草务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去欲消智的手段和佛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佛家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解脱,而道家是实现社会国家的大治 古树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接第二章,大部分人都入了彼此之间,甚尚则争,甚难则盗,甚欲则心乱。圣人治理人民的方法:无尚则无争,为腹不为目....是谓“为无为”,故“无不治” 在路上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幸福感来自什么?真的是拥有名位,财富吗?如果这些就是幸福的全部,为什么名人富豪还会有那么不快乐?现在社会物质生活比40年以前空前富有,为什么感到压力巨大呢?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平静、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知足常乐。 书海一叶舟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世间本浑浊,名利动人心。贫贱富贵有分,聪明愚钝不同。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或许“我”可以做到无知无欲,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因此才有了纷争,无为而治的大同世界只能说是老子精神思想中才存在的完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不可能实现。世间有了纷争才有了竞争与前进的动力,不管结局在哪里,人类一直都在路上。 5000言271903856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篇是说圣人通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方法让百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得以满足,生活安详自在,不会产生过度的欲求。因为当你有了欲望与追求时,聪明的人就能套路你了。 新的一天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我其实读不懂深层的含义,只是读了这段,我更加怀念毛泽东了 匿名游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夫欲者, 缘于惧, 恐惧源于分别心, 分别心是谓知.是故不欲则不畏,此谓之弱其志而强其骨也. 无知无欲即根本的无为之道,或曰使民根本上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现下的冗政多吏则是民多畏而无骨之因由. 这里的志应该是志愿,志欲之意.  华沙夜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强弱,不是字面意思,它与之前的虚实都是阴阳,刚柔是道的体现。弱其志是让其拥有水德,也就是通行版第九章,不是弱民思想。虚的是人欲,实的是人的体魄。是体智渐达,也是老子的一个愿望,如何渐达?无为而治,于国大方向上把握,小处着手。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尽量顾好绝大多数人,社会就会稳定,人民中的渣子就不敢肆意妄为,但不能避免。人道有缺,不能满,也不可满,满则反。 心态静然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无知, 非愚民, 大智也; 众人皆知知的好处, 不知知之恶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也; 虚其心, 始智. 平凡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能够很好的解释本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可见欲,在天地面前无所谓贤不贤、无所谓贵与贱,我觉得读这一章时应该把思想拔高境界,不要让字面意思迷惑 导演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不尚贤是因,使民不争是果,这里老子让我们自己辩证出处在因果中间的这一步,就是国家要安定。 导演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章重点是说无为的,真正的含义是在事物发生转变之前抢先一步的作为法(本质上就是有为,还是大有作为)。例如在下雨之间把衣服收回家,在身体生病之前做好预防的工作,在两国交恶之前,派出使者讲和。相对于事物发生转变后,再去作为,那先一步做的事就是无为啦 GAh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看了诸位评论,颇有众武林高手推演侠客岛蝌蚪文的赶脚 凯佩尔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本章目前感悟到的核心价值是围绕“无为而治”展开。 开心就好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普通农民种好了田,多卖给国家粮食,本身就是贤民。还尚贤就是乱作为,拥有奇珍异宝的人,首先必须拥有粮食,否则奇珍异宝可不能当饭吃。农民有一句谚语:“钓鱼摸虾,失误庄稼”。种植农作物季节性很强,而且还要抢天气,去做另外的事情,农民叫做不正业。所以,祈祷风调雨顺、吃饱肚子、有好的身子骨是农民的最大期望。 开心就好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             个人认为:这一章正是“为无为”,“为人民服务”,以德报怨的具体细节。         “民以食为天”,皇帝如果让老百姓饿肚子,他的皇位离垮台就不远了。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一章应该是第二章的深入说明,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做天下人才能美好,中国人都知道庄子有一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庄子读《道德经》第三章做出来的结论,天下人的纷争就是天下人崇尚贤能造成的结果,为争霸天下大动干戈,才有“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清朝末期,遍地土匪,老子通过揭露人心然后说出圣人之治。这一章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天下人不应该具备的思想,这就叫做不破不立,破除了前面三种思想,“是以圣人之治”开始为第二部分,老子心中的圣人不是孔子那样的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代理人,老子应该是共产主义的一个代理人。他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上一章我说中国出了两个圣人,就是为这一章鸣锣开道。把《道德经》这样解读,老子思想伟大了。       这一章说出来什么是丑恶,丑恶的根源是人心的贪婪,第二部分说出来人类社会怎么做天下才能美好,把重点放在了人民大众身上,用“无知无欲”的思想方法教育人民,有人说老子要搞愚民政策,这种说法很幼稚,稍微动一下脑你就会明白,人是有理智的动物,你不让他知也不让他想,这事能办得到吗?什么都可欺,只有人心不可欺,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老子说的“无”和“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它“同出而异名”就体现在一个“玄”字上面。智者为什么不敢为?完全是人心在起作用。所以,圣人的作为只是体现一个“正”字,为什么要把“无”看成是“正”?圣人的行为没有不正的,要体道用道离不开“正”字。把“无知无欲”说成是要学习正确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想,才是圣人所需要的。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一定是一个大治的国家,一个人民拥护的国家。天下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聪明人不敢胡作非为。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钢琴家李云迪没有妻子,性生活受到阻碍,他“无”就变成了“有”去嫖娼不就有了吗?他就忘了老子说的“玄”了,结果没控制住,造成“玄之又玄”了。如果他把“无”当做“正”来处理,他就不会去嫖娼。找个对象就可以了。我说老子说的“无”就是“正”你赞成吗?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无”,就把它当成“正”进行运作,正和好加在一起,“正好”好东西马上就来了,你缺什么它就会来什么。你一定会感谢老子,因为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你的。“无”就是“有”“同出而异名”,你一定要用好这个“无”,如果用不好,那就“玄”了。你知道这个“玄”会有一个什么样结果吗?那就“玄之又玄”了。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看一下评论区,众说纷纭,个人认为,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只是在说一个“正”字。何为正?由正字散发出来的能量没有废物,都是有用的东西。“无为”是为正义事业努力作为。“无知”应该是指“正确的知”;“无欲”应该是指正确的理想。把“无”当做“正”进行诠释,也许,这样就说出来了老子的本意。你想,人是有理智的,让人“无知无欲”这种说法是最愚蠢的,老子绝不会这样说。很多人认为老子在搞愚民政策,个人认为,他没有读懂《道德经》。要把“无”看成是一个“正能量”的喷泉,什么天地人和万物都在这个喷泉中得到形成了,你就读懂了《道德经》。 白衣吹水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欲得贤之利,必受庸之害,尚贤则必下庸。 落羽.惜年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这个志怎么理解是核心。志字古时候未必是现在的意思 ,还是得看后人各家的解释,才有所体悟 yanglu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老子还说,不要使民众产生志向,但是要使民众的体格强健起来,有了强健的身体,就不会有痛苦产生;”体格强健就是志向 king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回头才会看明白的。比如: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跟刚入社会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讲“平平淡淡才是真”,没有人会听。但最终,没有人不赞同此话所说的道理。今天,我们更应该将“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理解为:“踏实工作和生活,做好眼下的事;不好高鹜远,不攀比逞强”之类的。所谓“先知”,是那些先普通人看见未来的人。无疑,老子就是位这样的人。对先知,我们首先应该有崇敬之情,信服之心,如此才能更多地从“正面”去理会他们所说过的话。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受益。 米米米吉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怎么那么像愚民政策和奶嘴乐 牵尐手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天道里说的弱势文化就是这个 突然好想~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我想到马云的板鞋和雪糕,从不炫耀 白衣吹水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心者,欲也。欲可及,不可穷。思暖饱之欲可谓虚其心。腹者,民腹也,饥民如走兽,无以为治,需实其腹。志者,知者之志也,二傻子岂肯受治于人,虚其心可以弱其志,不足则使无知也。骨者,体也。弱体则无治,需强其骨,未见二傻子,实其腹可强其骨 花落知多少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我们读书时收获很多,学习时收获很多,当文字中的奥妙被大脑吸收时,感觉自己忽然开悟升华,这种感觉很玄妙。可就在我们持己见妄言时,与人理解不同争辩时,看不惯他人言行争论时,为了表现自己博学评判他人错对时,又好像少了些什么,多了些什么,忘了些什么。读书学习在知不在求。况且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其中含义应该也不会这样去做吧。道可道,非常道。 好爱这个世界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用道来治理世界,其余的过时了,太封建了 匿名游客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不知道房和车对于百姓来说算不算“难得之货” 刺猬yolanda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我对这里的“无知”提出疑惑,到底当时老子写这个无知放在无欲之前,是什么意思?还有,我一直想知道,老子的思想体系基础是什么? 弗居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我发现王弼和苏辙的注解,和经典解读、哲理解释有出入。王、苏所说的“不尚贤”不是不用贤,而是不过分的嘉奖有能的人,不要超过他们得到的嘉奖比做的事还要多。“使民无知无欲”,王弼解“虚有知而实无知”。“无为”在这里我认为这是老子要求当局者说的,并不是要求人民。要求当局者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 复也一 评论 第03章 圣人之治:感觉消极了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