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学问,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虽然学识渊博,却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写成了共有5000字的《老子》上、下两篇。写完书后,老子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此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来攻坚,没有攻不了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这样就能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老子还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译本达40多种。老子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没有老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将是不完整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 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 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 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 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哲理。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 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和养生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涉及养生的内容主要有:
  
  1. 顺应自然,祛病延年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2.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
  
  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3. 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老子云: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
  
  中医学家求证说:“呼吸频率频越慢,寿命越长。”呼吸节奏要像婴儿一样柔和缓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4. 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 “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5. 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
  
  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老子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世界各国名人评价《道德经》
 
  美国政坛给予老子的评价为“总统之师!”
  
  最喜欢阅读道德经的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他是根据沃琳巴菲的介绍来读道德经的,活琳巴菲是奥巴马的朋友,也是他的财力支持者。“可能可以促销《道德经》是人类的福音”这便是奥巴马的评价,奥巴马也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
  
  当然奥巴马可不是第一个阅读道德经的总统,学习过道德经的还有林肯,英国首相丘吉尔等等许多知名的国家领袖。
  
  美国总统里根:“治大国若烹小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才能处理国际关系”
  
  美国着名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美国着名学者蒲克明:“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
  
  美国文学学士,法学学士,物理学硕士,天文学博士迈克尔·哈特:“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幸福超越完美》:“极力推崇老子的顺其自然,并建议中国所有的学校、企业人员都应该好好读读《道德经》” 
  
  美国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家里的一个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德文版《道德经》
  
  美国荷里活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美国学者芭莉娅: "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当今美国最富代表性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和法国当代思想大师德里达,都明确表示自己的哲学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思想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英国着名诗人约翰·高尔:“《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英国着名哲学家克拉克(J.J.Clarke):“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渐普及,归结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出自:《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
  
  英国哲学家罗素:“西方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
  
  英国着名媒体泰晤士报:英国的一家小公司为了经营发展和协调内部关系,从《道德经》中获取灵感,提出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几年之内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英国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思想的真正鼻祖不应是英国人亚当.斯密,而是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国老子,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等等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日本学者卢川芳郎:“《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日本着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把《孙子兵法》是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德国着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着名哲学大师黑格尔:“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着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老子的主要着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孔子的哲学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孔子哲学毫无出色之点,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出自: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这是一种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太极,实际上就是无所不在的世界心灵”,“理性是道,即路径,也就是通向福址,即通向摆脱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便是无所不在的心灵世界”,“《周易》术数与道非二本”,“道学是一种从客体出发的哲学体系,而儒学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政治学说”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是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西方哲学家,早在17世纪,他从到过中国的传教士那里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它曾翻译《道德经》,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二进制思想,开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他说:“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中国人太伟大了,我要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
  
  德国着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道,人类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如果你想要用任何一个传统的方法——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等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你会因此而把上帝弄小了,因为上帝就像?道?一样是不可言说的”------海德格尔深受道德经思想影响,以至于道德经德文版也是由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共同合作翻译的。对于翻译的详细过程,在网上可以找到萧师毅的一篇文章《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
  
  德国着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德国着名社团“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
  
  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出自:科拉邦德《听着,德国人》
  
  德国战后着名报纸评论:“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中国旅欧留学生魏时珍与陈某某:“发现这里的大学教授十分热衷于与我探讨中国。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孔子、孟子对我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向灵魂的生活。顺应自然法则即生命,即智慧,即力量。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老子。”
  
  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欧永福:“难以置信的一本书!”,他3年前首度将中国古籍《道德经》直接译为希伯来文,3年来销量近4000册,让他直呼难以置信。
  
  孔子:“老聃,真吾师也!”“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出自:史记
  
  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
  
  纪晓岚:“综罗百代,广大精微。”
  
  朱元璋:“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南怀瑾:“中国古代强盛是因为内服黄老,外示儒术!”
  
  范文澜:“老子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
  
  林语堂:“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诸葛亮: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王;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也" ----《诸葛亮集.论诸子》
  
  唐太宗李世民:“在诸子百家中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这也是中国人常用来表示自大一词的“老子”来源,道家文化在汉、唐时期影响最大。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总想把祖先的血统追溯得更光辉一点,这是人性的必然。追溯历史,李姓人物,以老子最好,便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但是老子只是在学问上有成就,还要把他再捧高一点,于是乎唐太宗的子孙便把老子奉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把道教奉为唐朝的国教。
  
  汉高祖以及文景二帝巩固九州,用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汉武帝推崇儒家,但晚年下了罪己诏后又恢复道家“休养生息”政策,造就了“武昭宣盛世”。 东汉光武帝“柔道治国”,中兴汉朝;
  
  唐朝尊太上老君老子为祖先,以道家为官方学术,以道教为国教。
  
  宋朝以道教为国教。使用黄老之术治国,创造了“治隆唐宋”的局面。
  
  明朝朱元璋亲自给《道德经》作注,明成祖自称“真武大帝”;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施罗德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


  马云曾在公开场合宣扬“读书无用论”,他认为成功与否与读书多少关系不大。不过,马云自己的工作包里却总是放着一本《道德经》,马云有一次看《道德经》时突然很兴奋地说:“哎呀!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2000多年对一个人来说太久了,但对一个物种来说却是一刹那。2000年来知识大爆炸,但智慧还是那些智慧,古圣人完全能够解读今天的人心。
——马云